艇进上海——上海赛艇运动百年纪事
淀山湖畔的璀璨明珠
“加油!加油!”2020年的11月,在淀山湖畔的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,平静的湖面变成整齐的赛道,金秋的暖阳照射水面,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运动员相聚上海,一条条船艇在水上竞速、一场场比赛在激烈展开。
时间回到70年前,由于种种原因,彼时的上海赛艇队只能在黄浦江上训练,无休无止的风浪与川流不息的游船使他们愈发艰难。从运动员到教练,都渴望着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“家”。
在1958年,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,提出了将淀山湖打造为“东方日内瓦”的主张。但受限于时代原因,陈丕显当年的设想未能落地。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五运会落户上海,淀山湖的开发被再度提起。
为开发淀山湖、合理分配土地,上海市政府规划办与各单位召开会议,共同探讨水域、陆地的开发问题。作为体委代表,祝益寿出示了一张人工绘制的彩色体育区域图,在图纸上圈圈画画看似简单,背后则是祝益寿及整个筹建组夜以继日的工作与不知疲倦的奔波。
经过无数次的讨论、研判,上海水上运动场在1982年2月2日正式动工了,而次年8月就是五运会开幕的日子。满打满算,也仅有18多个月的工期,但那时候真的做到了!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水上运动场的建成,背后也有上海赛艇队教练员、运动员们的付出。当时还在嘉定浏河集训的上海赛艇队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——植树,要让郁郁葱葱的树木从三一八国道一直延续到水上运动场的两岸(3公里)。美观只是原因之一,更重要的则是为这片空旷的场地抵御大风的侵袭。于是每到周末休息时,上海赛艇队全队就会前往淀山湖畔,将2800余棵树苗一棵一棵栽入泥土。这些树苗寄托着队员们对“家”的期盼,也寄托着上海赛艇运动不断攀登高峰的希望。
1983年8月15日,这是一个每一位筹建组成员难忘的日子,随着水上运动场第一期工程提前20天竣工,心中的重担总算卸下。清澈的湖水引进主航道,运动员们如期进场训练,近百名工作人员开始接受培训,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五运会的到来。
五运会的永恒星光
1983年9月18日,五运会的大幕在上海徐徐揭开。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届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的全运会。作为东道主,上海代表团的运动员们个个踌躇满志,却也难免倍感压力。
9月27日,上海赛艇队队员们期盼许久的决赛日终于到来,但命运又和所有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——一场台风的来袭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,赛艇项目的决赛日就这样出乎意料地向后顺延了一日。
9月28日,或许是全运会史上最荡气回肠的赛艇决赛日。率先进行的七个男子项目中,梁波、邓玉发参加的男子双人双桨,颜军、徐国良、李建新(舵手)参加的男子双人单桨有舵手,唐红卫、顾家宏参加的男子双人单桨无舵手,张建林、周海昆、郑伟国、颜军、孙伟(舵手)参加的男子四人单桨有舵手,唐红卫、周海昆、顾家宏、郑伟国参加的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,均获得冠军。仅仅一个上午,上海代表团就获得了五枚金牌。
上海赛艇队猛烈的攻势并未就此停歇。当日下午进行的女子项目争夺中,陈昌凤力夺女子单人双桨金牌,又与史美萍一同问鼎女子双人双桨项目,黄美霞、朱崇娣夺得女子双人单桨无舵手冠军,郑益芳、黄美霞、陈英、朱崇娣、张黎明(舵手)获得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金牌,在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中折桂的是由郑益芳、陈英、李毅、瞿慧、张晓洁、刘惠琴、黄美霞、朱崇娣、张黎明(舵手)组成的上海队。谁都知道上海赛艇队的实力,但在全运会开幕前又有多少人能预料到,这支常胜之师能缔造“一日十金”的奇迹!此后的数十年间,上海赛艇队在五运会上的伟大表演一次又一次地被外界提起。
上海办赛获盛赞
当时间再回到2020年的11月,2020年全国赛艇锦标赛在水上运动场开桨,成为了赛艇人关注的焦点。最终,上海队以四金一银的成绩收官,上海作为东道主,也收获了盛赞。奥运“五金王”、赛艇传奇人物史蒂夫·雷德格雷夫盛赞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场地:“我去过世界上许多赛艇赛场,这里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赛场之一。”
其实,早在竣工的那一刻起,上海水上运动场就以其精巧而又完整的布局、先进而又完善的设备,以及极具艺术审美的建筑设计,跻身世界一流场馆的行列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它也从未沉浸在自我满足中固步自封,反而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多次以扩建的方式不断自我完善。
作为主赛场,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对水域部分的消浪设施、阿尔巴诺系统、航道码头、移动发令塔等,陆域部分的艇库、停船坞、竞赛中心、主看台等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综合改造。此外,按照国际赛联的要求,赛区还新建了场地的安全监控系统、计时系统、夜间照明系统以及对赛事核心区域进行了无线WIFI覆盖,完全满足国际赛联的办赛需求。如此精心修缮的赛场,为运动员们创造了最佳的比赛环境,助力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。
时至如今,上海水上运动场早已成为上海水上运动,甚至上海体育事业的一座丰碑。它的伟大不止在于场地本身,更因为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水上项目运动员的汗水与辉煌。
来源:上观、上海体育